有一种“土味片”,正悄悄回暖。
武侠。
别说你是新人类,不看。
就是你们年轻人,费事把它回了个锅,还炒得真香。
不论是鬼畜区“大威天龙”流行后,被重新翻红的《青蛇》。
还是王晶27年后续拍的港片武侠经典《倚天屠龙记》。
或者是今年先后出现的高分武侠新剧《少年游》《简不知》……
武侠,这个国产影视剧的独有类型,最近真有点小国潮的意思。
看来,是时候聊一部电影。
Sir心目中,本世代最好的武侠片之一。
没看?
你的损失??
师父
The Final Master
2015年大陆上映,豆瓣至今8.1。
不高?呵呵。
可它在豆瓣武侠片榜单,排行第14。
这么说吧??
《卧虎藏龙》后口碑最高的武侠片,就它。
相比国内翻译的“the master”,Sir更喜欢国外这个“the final master”的译名。
最后的大师。
有一种为逝去的武侠电影,撑起一口气的气势。
别小看,这口气真强。
故事,简单。
民国中期,广东武师陈识(廖凡 饰),北上当时的武林中心天津,欲把咏春拳在此发扬光大。
但彼时天津,门派众多,规矩复杂,新人想出头,难于登天。
陈识强龙不压地头蛇,于是按规矩收徒、授艺、踢馆。
结果……
引发了一场波及整个天津武林和武术存续的风波。
很多人可能会质疑,《师父》算不上武侠电影吧?
毕竟,经过徐克、袁和平、程晓东等香港导演作品,习惯了飞天遁地和侠骨柔情的新武侠电影洗礼之后。
很多人,很难看得上《师父》这闷头闷脑的叙事。
但是。
不论是张彻、胡金铨,还是徐克、王晶、袁和平,拆解任何一部成功的武侠片,两个重要元素必不可少。
一,包括拳脚在内的冷兵器武打场面,必须精彩。
二,故事一定要承载出,某种侠义精神的表达。
正好对应“武”和“侠”二字。
《龙门客栈》,多方人马在客栈营救忠良,这匡扶正义之心为侠。
《黄飞鸿》,斗恶霸,打洋人,这济世救民之心为侠。
回到《师父》。
它的“武”“侠”,又求同存异,活出了不同。
《师父》动作戏的好,在于“克制”。
伤人,不伤命。
全程,收着打。
第一场戏。
咖啡厅,陈识的徒弟耿良辰(宋洋 饰)与熊欣欣饰演的高手拼刀对决。
靠着刀技,耿良辰两次把刀架上对方脖颈,击退对方。
没花巧,看着就像真功夫。
督司府中,陈识与郑山傲(金士杰 饰)对决,两人挟刀揉手。
同样,刀逼脖颈。
贫民窟中,陈识和耿良辰拼刀。
一招制服对方,刀在脖颈处比了一比。
这些武术戏份,寓意很明显。
刀架脖子,你输了,如果不留手,你命没了。
能杀而不杀,是侠义道,是武者的修行和尊严。
摘人扣子,断人耳环,一刹那的事,瞬发速收。
都是这个意思。
而在电影中,它还有另一作用,塑造讲述故事需要的人物性格??《师父》的武戏,是可以这么“文看”的。
但也有“武看”。
也有刀要见血、人要赢的时候。
《师父》让“怎么赢”这个点贴地飞行,拍到最细,拍出白描的写实感。
因为追求这种实在。
死多少人不重要了,喷涌多少血浆也不重要,飞天遁地不重要了,特效更不重要。
不再是上世纪90年代的“新派武侠”,那种往上追求炫目神往的飘忽。
徐浩峰反而向下探底,找到了武侠的新玩法。
什么意思?
武侠,归根结底是文人写的编的,考验的是文人的想象力。
而《师父》,提供了新的“作者想象力”。
如此,不仅动作有想象,动作所及之处的“所有物质”,都可以染上这种想象。
相信很多人都记得此处,这个设计有点赞。
比武再不是一拳击倒谁,或剑一出鞘,千里不留行。
而是和现代技击类似……以缚带上刀痕数量定胜负。
这是啥?
古代真这样?
当然不是,这是现代玩意,是“规则之内的技击”,甚至夸张点说,是“数据化”的赢和输。
多么贴近当下,哈哈。
就这样,以传统武侠为皮肤,私藏着某种全球化气质的“嫌疑”,顺眼进入了青年人眼球。
因为这些,导演徐浩峰拿下了当年的金马最佳动作设计奖。
除了表彰它的武打场面精彩,有人格,有想象力,有新时代感……
当然,更重要看故事。
故事上,一样有徐氏的“克制”与“收敛”。
以往武侠片,多以收割人头论英雄。
但《师父》呢?
一百多分钟片长,只死了两个……
徒弟耿良辰和对头林副官死了,而且。
一个被偷袭,一个被暗杀,都跟武术无关。
这也是《师父》不是功夫片而是武侠片的原因。
《师父》中,打从来不是目的,陈识的目的是为了“不打”。
故事的主角,是规矩,是道理,电影中强调了很多次。
什么是规矩?
举一个例子。
陈识和耿良辰用刀逼对手脖颈,能杀人而不杀,这是“武者慎杀”的克制。而被刀架着脖子的对手,选择认输服软,不再动手。
这,就是规矩。
导演徐浩峰把它理解为,一种大家都认的理,一种古典的正义。
传统社会中永远会有一条“有理走遍天下”的原则:只要你讲理,社会可以靠着它来运行,你也可以以讲理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
然而《师父》里承载的,却是一群讲理的人,在一个“不讲理的时代”所受的窘迫与无奈。
耿良辰是讲理的。他连踢八家武馆,想凭本事成个人物,结果呢?
遭人暗算,死了。
陈识是讲理的,他处心积虑重振师门,打遍了津门无敌手,结果呢?
疲于奔命,逃了。
郑山傲是讲理的,为了造福后世,他策划一切,想功成名就。结果呢?
遭人暗算,也背井离乡了。
他们虽然德行有瑕疵,却都有某种程度上的理想主义色彩。
然后,回归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悲剧。
那,这是套路老悲剧吗?
不对,个人与集体的相生相克,恰恰是人类几千年逃不出的怪圈,网络时代尤其如此。
但《师父》又是心软的。
欺师灭祖的林副官被暗杀,武行获得了苟延残喘的机会。
规矩,似乎被守住了。
但紧接着,就是一场打脸大戏。
陈识的长巷对决。
这场戏多么精彩,Sir感觉语言实在无力……就是看个陈识过关斩将,将各怀神技的津门武行一一击败。
可谁赢了?
武行集体输了,因为脸面,输了规矩。
抛开时代差异,可以说:
《师父》对于传统江湖的塑造,好比《鹿鼎记》之于金庸。
走向巅峰之后,翻出了个反骨。
《鹿鼎记》里,任你满清贵胄、天地会豪杰、神龙教奇人迭出,最后平步青云的,却是一个不上档次、要啥没啥的草根无赖。
成功学?哈哈。
《师父》也是啊,什么侠骨柔情国家大义,满眼望去,皆是尸位素餐小人私利。
正义公理?哈哈。
好的武侠才能做到这样。
从传统中来,但要指向人类每个时代都通用的劣根性上去。
《师父》在这种意义上,走在了同时代所有武侠片的前列。
看到了上面那些,《师父》其实还不满意。
它还要“破”。
破掉这些腐朽的烂规矩。
徐浩峰编剧的《镖门》有句话说的好,叫“有了规矩就有了体面”。
而体面,从来都是装给外人看的。
讲排场,讲仪式,论资排辈(想想,现在这社会有没有)。
为了这个体面,圈内人彼此默契,拉帮结派,变着花样唬人。
其实,只剩体面的人类,都是纸老虎。
电影中通过对比,这个意思说得很明显??
当陈识尊重规矩,他就是体面的牺牲品。
而当他终于想通了,要破了规矩,那些人都成了陈识的经验包。
这才是《师父》的态度。
抱残守缺,只有慢性死亡;破除摇摇欲坠的体面,才有未来。
说了这么多无非想说,武侠电影不是一个固定概念,它是可以“发育”的。当它放入时代被重新定义,才能焕发新生。
Sir不是要一味尬吹徐浩峰,反而,他确实站在了很多位巨人的肩膀上。
《师父》饶有趣味地致敬过一些巨人们。
比如国产武侠经典《火烧红莲寺》。
在这部1928年的黑白默片里,武侠是啥?是喷射雷电特效。
再比如武侠片鼻祖之一的胡金铨,《侠女》。
这整整拍了25天的竹林戏,你能说后来李安的《卧虎藏龙》里没有这位巨人的影子?
徐克的作品,也当然受到了张彻的影响,旧瓶装新酒玩得不亦乐乎。
只要不出“武”“侠”这两个字,那么政治隐喻、两性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困境,甚至人际社交……其实都可以借壳生蛋。
武侠可以大。
武侠,其实也可以小。
因为好的武侠,从来都可以变。
最后,说个武侠变小的例子,特适合睡前服用。
微电影《永不消逝的侠客》。
小男孩豆豆,从小有着大侠梦。
他做了一柄倚天剑……哈哈,幻想着哪天能锄强扶弱。
然而,连隔壁班胖虎都锄不了。
直到有一天。
一个酷似马云的世外高人出现了。
于是,一场神奇的学艺之旅展开了……
神秘的拾荒者。
侠义的孩子。
努力阻止孩子拜师学艺的班主任。
一个特别接地气的现实人际结构,居然也可以武侠!
哈哈,虽然很搞笑,但这么小一个武侠片,也有“表达”不是?
现代社会,充满诱惑和危险吧?
一味模仿别人,肯定得不偿失吧?
欺世盗名的人多,认真做事的人,也挺多。
什么是现代的侠气?
我们每个人都在城市里忙碌,被现实一点点磨去梦想。
但只要初心不改,事情就会一点一滴地发生改变。
像豆豆一样,他最终成为了自己心目中的侠。
但老师呢?更是侠。
被误解也初心不改,外表普通,却给豆豆提供了最不普通的陪伴和帮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