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之所形,心之所向

古代诗人令人佩服的不仅仅是他们遣词造句的高深造诣,还在于他们能用极有限的字数激发读者的想象,将读者带到一个神奇瑰丽的多彩世界中去。比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这些都非作者眼前实景,可是作者根据这些年自己游山玩水收获的丰富体验,通过富有浪漫主义的再创造,完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甚至通篇都几乎采用了这样的写法。再看李贺的名作《李凭箜篌引》,也属于这类作品。从“昆山玉碎凤凰叫”到“二十三丝动紫皇”再到历来被称为“想象之最”的“老鱼跳波瘦蛟舞”,作者以静态的笔法描摹动态的乐曲,给人空灵莫测之感,可以说这样的独辟蹊径取得的效果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古诗歌中这样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总结看来,要做到以自己的想象来带动他人的共鸣,没有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阅历是做不到的。唐朝诗人方干游览洞庭湖边的青山(又名君山)时写道:“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他说青山是被一阵巨大的海风从昆仑山顶给吹落到洞庭湖边的。试想,如果作者不了解相关的传说,又怎么能写出这样超以象外的诗句呢?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古诗词当中一旦出现想象或联想的内容就大多和神仙、神话有关了,因为作者在创作时通常都会在自己的想象中融入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或政治诉求。所以,诗歌中的想象大多是以某处景物作为写作的基础,或由眼前景联想到美好的未来生活,或直接将景物进行艺术加工和再创造,丰富诗歌内涵。如下面一首词:
好事近
陆游
秋晓上莲峰,高蹑倚天青壁。谁与放翁为伴?有天坛轻策。
铿然忽变赤龙飞,雷雨四山黑。谈笑做成丰岁,笑禅龛?栗。
问:本词的下片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解析:作者在秋天的清晨登临莲花峰顶,踏上直插云天的悬崖。与自己结伴同行的是天台山产的轻便的藤杖。这时忽然一声轰鸣,藤杖化作赤龙飞腾;雷声隆隆,大雨倾盆,四边山峰一片昏沉。在不经意的谈笑之间,禾苗得到滋润,庄稼有了好收成。笑那只为自己的僧徒,空持一杖,丝毫无益于国计民生。
在这里,作者将藤杖想象成一条赤龙并不是无稽的,而是暗讽朝廷偏安一隅,就如那执杖的僧侣一般,天天诵经念佛,却百无一用。
答案:下片写天空忽然一声轰鸣,自己手中的藤杖化作赤龙飞腾;雷声隆隆,大雨倾盆,四边山峰一片昏沉。在不经意的谈笑之间,禾苗得到滋润,庄稼有了好收成。笑那只为自己的僧徒,空持一杖,丝毫无益于国计民生。作者将藤杖想象成一条赤龙,暗讽朝廷偏安一隅,就如那执杖的僧侣一般,天天诵经念佛,却百无一用。使用想象的艺术手法,使情景相生相系,一抒豪情万丈之感。
? END ?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